新坊实验中学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新光路上,西侧紧邻春阳实验小学,东侧有河。这是我们在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完成概念设计的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图纸深化和建造,于今年 9 月份顺利开学。
项目用地面积约 1.5 万平米,要求提供 30 个班级及 1.7 万平米的地上建筑面积。毫无疑问,这必然导致一个高容积率、高密度的结果。同时,三角形的用地,也给建筑布局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另外,本案原是在春阳实验学校现状小学部基础上扩建的初中部,建成后改为独立运营使用,因此设计整体遵循的是改造扩建的逻辑。
基于以上条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明确:既要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整体关系,又要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条件下,提供适宜的空间尺度及尽可能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还需尽可能充分利用场地为数不多的景观资源,与东侧的景观河形成良好的对话。
肌理
现状小学部建筑主体为传统的鱼骨式布局,中间为公共走廊,左右两侧分布了三或四排建筑体量,分别用作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并形成半围合的公共庭院。在此基础上,设计直接对应补充设置了四条新的鱼骨,并顺应东侧沿河的边界拉通了一个长条形的体量。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半开放的庭院空间扩大并围合成三个新的景观庭院,底层可互相渗透,站在连接处的二层室外平台上又可同时看到两侧庭院中正在发生的活动场景,同时也使原本类似的六个庭院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氛围,新旧建筑也自然地耦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退台
退台是本案最为核心的设计策略,它至少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
1.更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建筑从最南侧的2层体量依次向北逐渐升高至 6 层,南低北高的布局使尽可能多的房间获得充足的日照。同时,相邻庭院间设置贯穿建筑体量的开放性洞口,形成通风路径,从而为更多的房间争取到更好的通风条件。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菌的滋生,为学生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也是疫情时代下意识产生的以健康为导向的全新设计意识和设计策略。
2. 更多、更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
高密度校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而室外活动空间对中小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退台”则是在高密度校园中提供更多室外活动空间的绝佳策略。本案通过对退台的设计和组织,几乎可以保证每层教室都有直接对应的室外活动空间。考虑到短暂的课间 10 分钟,高密度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退台设计,反而比传统模式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相对更多的室外活动时间,而最终的设计,也几乎把所有被建筑体量占据的室外场地均还给了学生。
3. 更适宜的空间尺度。
由于退台的存在,建筑尺度得以被更好的控制。传统模式下可能存在的 25m宽,5~6 层高的压抑的空间尺度,大部分被消解为 1~2 层,大量前无遮挡、直面河流和远方的屋顶平台,也更加让学生呼吸顺畅。建筑尺度的消减不仅带来身体的放松,也同时带来了精神的愉悦。
4. 更丰富、更生动的建筑形式。
退台在建筑体量塑造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本案在极其紧张的用地内,不仅通过退台解决了功能需求、日照通风、室外空间、建筑尺度等关键问题,同时也顺势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建筑体量,层层叠叠,如同大山,且这种体量形式完全由功能需求推演而来:需要入口广场就折进去一条,需要与一期衔接就拉出来一片,这就形成一种逻辑性的而非装饰性的审美体验。最终“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位置、角度,在不一样的高度,都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观感。
5. 空间
虽然面临着场地小、密度高的客观难题,设计上还是尽可能的设置了一些更具体验性的建筑空间。比如东面沿河一侧,设置了几处两层通高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休闲和互动的场所,也可以站在此处眺望河景;比如建筑的西南角,结合多功能厅,设置了一处下沉的室外广场,作为阅读天地;比如一层中间位置,结合合班教室,也设置了一处有大台阶的活动表演区及带有天窗的开放空间等等。螺狮壳里做道场,即便空间再小,也还是希望能带来一处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曲折有致的富有趣味的空间场所。
6.立面
建筑体量和空间完成之后,对建筑立面而言,实际只需将各层的水平栏板拉通即可。但从常规的“设计”角度来说,“立面设计”是个必选动作,无法绕开,因此不得不动些脑筋。因东侧有河,我们就顺势在立面上做了一些变化,概念上称之为“水波纹”,其实是延续了多年前甬江实验学校的立面做法,但是做了一些升级,使其更有立体感。在夜景灯光的照射下,居然真的波光粼粼起来。站在东侧 312 国道上看,建筑在水中形成倒影,犹如航行于海上的大船。无意间,建筑本身倒成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另一种诠释。
结语
本案是在极端场地条件下,对高密度校园设计的一次探讨和尝试。大策略上,只通过“退台”这一招,同时解决掉功能需求、日照通风、室外空间、建筑尺度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小手法上,则通过通高、下沉及路径的曲折,营造出立体园林般的空间效果。事实上,本案的现场体验远胜于摄影照片,这令人倍感欣慰。